close
作者: youtien (章太炎龍騎士團) 看板: Golden-Award
標題: 金曲論壇:音樂就是態度
時間: Wed Jul 4 13:29:57 2012


  本篇記錄是我當場聽寫,事後寄給三位主講訂正,再加修訂而成,並徵得同意
公開發表。歡迎轉錄,之後幾場的記錄,會陸續整理發表於《流行詞話》。



金曲論壇:音樂就是態度


時間:6月16日
地點:台北市華山1914創意園區中3館2樓
記錄者:胡又天



張鐵志:(介紹三位講者,都是著名livehouse的主事者,然後闡述livehosue與音樂人的
關係)

搖滾基本是在live house誕生的。我還記得二十多年前看還沒成名的吳俊霖(伍佰)表演
,一路跟下去票價從250逐漸高到和他名字一樣的500,然後他就真的紅了……(又介紹陳
綺貞、女巫店及國內外一些著名表演唱地的歷史)

現在的音樂非常缺乏創意,所以我們需要回到小live hosue,讓新穎的作者得以出頭。現
在請河岸留言的Geddy開講。

林正如Geddy:台北音樂的多樣性,在2000年以來變得比較自由,這在之前因為市場關係
,是非常困難的。我們音樂市場小,在民歌運動後產生了一些流行現象,這東西變得很大
,有了滾石等大公司。

2000年以前「息壤」等小livehouse的產值,與大公司相比微不足道,但之後由於唱片產
業衰退,成了一片焦土,livehouse就重要起來了,主流也開始注重現場表演。

現在的創作者可以用自己的姿態、美學、語彙去做,而有地方發表。獨立音樂是在2000年
之後開始:如果沒有產業機制了,我們還能怎麼做音樂?這就需要運動,於是我們有了獨
立音樂運動。

巴黎的xx、LA的xx(著名livehouse,聽不清)歷史四十多年,地方很小,而都紀錄了該
市的展演場景,我覺得他們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。而我們經營者會思考:我們最重要的
是content,content從哪裡來?如果一個城市裡有100個好團,livehouse是被需要的。

張鐵志:(介紹「阿舌」陳彥豪)

陳彥豪:我想以一個資深樂迷來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。八十年代大概只有滾石、飛碟出品
我們所謂的音樂生活,有一次一朋友帶我去杭州南路一家破爛的livehouse叫做「人狗螞
蟻」,在之前我最愛的歌手是張清芳、黃鶯鶯,而那一晚我發現了世上還有一種我聆聽習
慣以外的另一種音樂類型,從此一頭栽進那搖滾樂的世界裡。

Legacy一路走來,我們希望能把去livehouse看演出這件事,變成一般人的尋常娛樂,像
看電影及去KTV一樣。現在場地漸多了,能在台上演出的藝人也多了。國外主流藝人最重
要的宣傳方式就是作巡迴演出,歌手本身必須具備現場演出的技能,才能符合其「歌手」
的身份地位;台灣在這方面有在慢慢成長。一般印象中,我們會有些排斥所謂主流藝人,
但若他們也有這樣的演出實力的話,我覺得他們的影響力是可以帶出更多觀眾的。

張鐵志:(介紹Orbis)

Orbis:我們中文名字是「這牆藝文展演空間」,初時許多人覺得我們太「假掰」了吧,
明明就是喝酒看樂團的地方,取什麼藝文展演空間?當時99%的人還不了解何謂livehouse
,都以為喝酒看樂團的地方就是pub。我們取這名字一個好處就是和公部門交涉時,可以
把自己拉到另一個高度。

(假掰──台語新詞,裝模作樣之謂。)

2003年the wall開幕時就是從六到七百人的規模來計劃,欲將先前只一兩百人的
livehouse表演做大,把過去不太被重視的燈光、音響等都往演唱會的規格上走,幾年來
我們培養了許多熟練技術人員。

初時常看到有人在節目進行中匆匆忙忙地跑走,我一開始不解,怎麼看到一半就走呢?後
來才知道他們是要趕捷運末班車:我們節目有時拖到晚上九點半才開始,演到一兩點。後
來我就規定提早到八點開始,而要在十一點前結束。許多樂團不喜,覺得就該越晚越high
,觀眾也或許覺得聽越久越划算,然而我們想要的,是將我們的表演與夜生活區隔開來,
成為一般的娛樂。

售票上,我們也是第一個採用網路售票的livehouse。許多人如上班族會認為:如果我不
能確定我今晚能進場,我就不會想遠途去排隊買票。所以我們開始在網上售票,也就大幅
改變了一般人對livehouse的概念:以前只有兩廳院等場所才會有這種預售票。

另外,以前我們都抽菸,也習慣livehouse的菸味,然而我發現許多大學生已不習慣菸味
,所以我們開始做一些空氣流通上的改善。2006年菸害防制法通過以後我門也就順著禁菸
了,許多人跟我們抱怨你們是在假掰什麼……然而那之後sold out的場次高達60場左右。

我又發現許多人重視視覺甚於聽覺,故2006年開始我又定下:每個月要有一場國外樂團的
演出,不管是哪一國。這樣一年12團,大約有11團是賠錢的,1團勉強打平,許多人也質
疑成效。然而到去年,有了65個國外團在the wall演出,而且有一半賺錢。我們的規格和
知名度在國際上越來越高,漸能見到紐約、倫敦的當紅樂團來此演出。我們也想,國際交
流對本地樂團和樂迷都很重要,而且我們不只是去看,也和他們的技術人員交流,從而進
步。而當你開放,世界上的樂團也會注意到還有台灣這個市場,會思考我能怎麼進來。

地下社會因公部門的關係不再能舉辦樂團演出,我們因而發起運動聲援之,經由2006、07
年在立法院、媒體上的廣泛論述,現在大家已認識到livehouse在音樂產業上的重要。對
公部門,台灣現在還以為你是那種娛樂場所,徵你一個奢侈的稅率,我們就開了非常多的
公聽會,爭取比較合理的稅制,現在各地才漸漸較為理解我們。

張鐵志:The Wall 確實一直在求新求變。兩位可否談談河岸留言、Legacy的故事?

林正如Geddy:2000年前我作為樂手在東區一些pub流浪,覺得自身處境滿悲哀的……這是
一個娛樂性產業,老闆主要靠酒水賺錢,我們就是成天趕場演奏,很沒有存在感。1999年
921大地震後我們半年行程都取消了,我那時三十出頭,突然有時間可以好好做一件事,
在公館附近閒混,看到一個地下室要頂讓,我進去一看覺得是個理想的livehouse,而我
需要一個舞台,於是我就在這樣意外的、熱情驅動的情況下開始做了。

這正好呼應了當時許多樂團的需求,而我自己每周五也上場演出,我們發現,我們不能定
位為娛樂性消費舞台,我們需要有一個純粹的舞台;後來我發現,有好多人也需要。當時
聖界、地社比較hardcore……而當時隨著藝人解約潮,我覺得我們不要有地域、意識型態
或曲風的界限,我要做一個開放的舞台。於是那時我們每天都有表演,一年只休息五天,
open jam總有五團以上。台下從五十人漸漸到五百人,到2006年我們每天都爆,周二生意
最好,連open jam也爆。有一種奇怪的串連,整個變成一種態勢。……我們和一般業者不
一樣,我們有很強的意志,把這當成志業在做,解決各種問題,於是到03,04,05,06年我
們才有個爆發期。張懸、蘇打綠都在那時候出來。就像Orbis所說,消費形態改變了,以
前現場音樂表演很少要消費,多半是唱片公司或政府辦,舞台又大又空,放卡拉帶,那種
表演很難看……我們05,06年尋找更大的場地,因緣際會和台北市政府合作,市長在改選
而西門紅樓改建託管,我考量之後就去了西門。紅樓並不是完美的展館,但我們別無選擇
,非做不可,此中還有許多緣由不贅,我就這樣去做了一個中型展場,中型展場很重要。
獨立音樂滿需要2000這個數字,而沒有500人的場地你不可能到2000。如果500的場地你每
次都爆,就表示你有一到兩千的實力。

Livehouse要走下去,在我觀察其實不是靠票房,而是……(沒記到)08年我們在紅樓開
了一年半,我們從來沒希望能邀伍佰或國外得獎藝人來,但我們都邀到了。

陳彥豪(阿舌):我們Legecy是09年開始,到現在還不到三年,和華山一起辦了幾屆簡單
生活節。我們非常喜歡這個場地,250坪,室內沒有柱子。剛剛一直講到藝文展演空間,
我們開得比較晚,遇到的阻力相比於老前輩小很多。十幾年前我在聯合報後面還開了一家
很小的叫boogie的 livehouse,大概開了11個月,我們樓上就住了竹聯幫的大哥,隔一條
街是警察局,第一天警察就來亮槍了。其實黑道好溝通,搏搏感情就好,白道才難,他們
可以接受轄區內有各類特種行業,但他們怎麼都搞不清楚為什麼每天晚上十到十一點就有
一堆長頭髮的人進到這地方不知道搞什麼,於是就索性不讓我們在轄區內生存。

昨天我才接到通知,Legacy仍然被內政部消防署認定為「甲一」的場所,就是三溫暖那一
類八大行業的娛樂場所。固然公部門主管文化的機關如地方的文化局或中央的文化部很挺
我們這種展演空間,但顯然公部門內垂直上下與其他部門的溝通還是有很大的問題。

大家去過紐約的MOMA(現代藝術博物館),去過北美館地下室,去過7-11,這三處有什麼
共通點?──就是都有賣啤酒。……我其實不太了解為何在livehouse裡賣酒就會被歸類
成特種行業,而現在上面希望我們不要賣酒。我們所有的餐飲金額只佔整年營業額不到3%
,其實大可關掉吧檯,還可省下一些人事成本,但我認為全世界的livehouse都有這樣的
文化:看表演就是要手上有一罐啤酒或飲料,所以我們要保衛在Legacy裡面喝啤酒的權利
;八大行業對消防等有更高的要求,我們也會配合

Legacy現可容納1200-1500人,場地大,租金高,所以一直被一些人取笑說我們要有任賢
齊,還要有周湯豪等主流藝人……但其實我們完全不排斥讓主流歌手做live演出的機會,
這樣不但可讓他們培養唱現場的實力,讓整個音樂圈更回歸音樂性,而且我們賺主流藝人
的錢來為優質的新團體及新人提供舞台,讓這些好的音樂人有機會發表他們的作品讓更多
觀眾可以聽到新的好音樂,何樂而不為呢?

我們現在身處的地方叫華山藝文中心;最近我們去深圳,他們也搞了一個文創園區,假設
在外面同一條馬路上開店租金是100元,在隔壁的文化園區裡面開設跟文化有關的的行業
,租金只要10元;而我們這裡,我們和園區外面只隔一條街的餐廳的租金是一樣的。這裡
我就不清楚所謂文創產業,在台灣到底是接收到政府什麼樣的輔助,即使我們已經身處所
謂的「文創園區」。

張鐵志:我熱血都起來了,我們要保衛在Legacy裡面喝啤酒的權利,真是一個電影的梗。
(請觀眾發問)


女:Geddy說livehouse過熱,可否再多說明?livehouse未來又何在?

段鍾沂:這裡我補充一下,台灣livehouse三個階段我都經過了。第一階段是1960年後越
戰期間到1970年左右,台灣充斥著一堆唱西洋歌曲的熱門樂團,這些樂團都在bar、或是
夜總會駐唱,例如Raymond、Stone Age、電星,陽光等等……第二階段是民歌餐廳,第三
是現在這個階段,每個階段對流行音樂都影響很大。以前我和段鍾潭在台中組團,做著做
著就做了一輩子。

林正如Geddy:我們三人的共識大概就是:繼續努力吧。台灣市場並不大,音樂也不是民
生必需品。關於過熱問題─產業循環裡有個很大的缺口,台灣的樂團多為三年團,有兵役
和就業的問題,有沒有一個正常管道讓學生,讓樂團能專心來做這件事?產業人口太少,
一種是技術一種是管理,有人說我們行銷人才太少,但我們問題是內容少,所以我覺得音
樂人口才是關鍵。音樂都是靠熱情,但你到35,40,45歲時熱情還有多少?熱情不可靠,你
要靠的是專業,來支持你的生活。只要你過了門檻,音樂人是所有勞動行業裡面收入最高
的,問題是你能不能做這件事情?你有多少live content,而你有多少表演場地?我講過
熱就是說,台北現在有超過15家表演場地,但你有這麼多人嗎?利物浦那邊的人的習慣,
晚上我必須喝一杯才能回家,在那邊這產業是被需要的……我們content不夠,現在我們
需要的是人才培育。

張鐵志:今天司長也在,再請Orbis作些政策建議。

Orbis:過去這些年來,每年都會有好幾家新的空間出現,每年都會有一個大型財團進入
這個行業……一開始面臨夾殺時,我們也很焦慮,他們的通路、銀彈、資源都更多,但什
麼都靠自己的我們還是支持到了現在。我就一直告訴很多朋友和同業說,你不要憂慮,未
來還是會有很多地產啦什麼建設公司的進來,他們有他們的生存方式,我們可以做的是我
們可以做的事。有很多空間都會被釋放出來,日本的財團已經來台灣找地方要蓋
livehouse,外國的也有,我認為這是好現象。

Geddy:幾年前我們討論,台北應該要幾個livehouse?台灣社會已經進入另一階段,我們
需要文化消費,我的判斷是50到100家以上,所有人都覺得我太過樂觀,但我認為是這樣
。台北現在有很多小的空間,有些專注某種樂風,有些專注某種客群。所以問題在於,你
是什麼文化背景,你要提供什麼文化主張給社會?對表演者來說,你覺得你適合哪裡就設
法去哪裡表演,你覺得你沒那麼紅就先別去大的場子。…

除了台北以外,其他縣市也愈發重要。唱片公司近年都在做中國市場,這是非常好的活水
,但另一方面,我們自己的環境要怎麼經營?……台中、高雄也有兩百萬人左右,為什麼
沒有台北這樣的空間?我來自高雄,我很明白其中文化差異,我一聽就能聽出一首歌是北
部還南部人寫的,而南部沒有空間就不能幫助藝人發展,現在慢慢開始有。

我完全不會擔心未來市場的狀況,越來越多的樂團職業化,會開始找專業的企宣,而也會
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會有信心,認為這是一個可以走的行業。

(時間已到,張鐵志問阿舌還有意見也無,曰無;張鐵志道謝作結語。)









《流行詞話》:

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site/youtien/Home/liu-xing-ci-hua

http://issuu.com/streaming_lyrics/

--
  「--仁愛國中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學校,它的校規不太嚴,讓我們有自己的空間,
發展屬於自己的專長與興趣,以及各式各樣的觀念。」這段話可以有很多種解釋。

http://sites.google.com/site/youtien/

--
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
◆ From: 123.193.36.80
starW:推!精采 07/04 13:57
chi71524:台南好像也沒什麼這樣的空間,除了「老拓」以外,我真的 07/04 19:42
chi71524:不知道。 07/04 19:43
shinway:音樂就是態度 是誰下的標題? 07/04 20:31
youtien:這是那場論壇的標題。 07/04 20:33
cttw19:台南有room335 07/04 21:46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星島日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